加强对算法设计和数据运用的监管
新知新觉:以法治保障人工智能健康发展
当今时代,人工智能日益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生活,帮助人类提高工作效率。其中,设计科学的算法、用好大数据资源、不断提高计算能力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重要支点。然而,技术发展总是与风险相伴,人工智能也可能带来侵犯个人隐私、冲击法律与社会伦理等问题。在充分发挥人工智能作用的同时有效防范其风险,需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,加强对算法设计和数据运用的监督管理,推动人工智能行业健康成长,更好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。
对算法设计进行监管。人工智能是人类智慧的延伸,算法设计也不是纯粹的技术问题。所有算法都是为完成特定任务、实现特定目的而设计的,特定任务、特定目的的实现路径往往蕴含着设计者的价值观。而设计者的价值观又会影响其设计的技术方案,这就可能在技术运用中产生所谓的算法歧视。比如,某网络公司推出的广告服务中,男性用户能够比女性用户看到更多高薪招聘广告。即使算法设计者没有给算法植入歧视的意图,但有时仍然会出现某种歧视效果。因此,编制算法应当遵循一定的法律规则和行业规则,以合理控制路径选择,使其符合社会基本伦理规范。
对算法设计进行监管,可以采用专业监督和社会监督等手段。专业监督就是对算法设计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和行业规范,让设计者在进行设计之前就受到有效制约。还可以请同行专家进行监督。同行专家比较容易洞悉设计者的理念,能够了解具体的操作程序。通过同行专家的评价和信息披露,可以对设计者设计出来的算法进行比较有效的事后规制。社会监督就是要求设计者将其算法设计的基本情况进行登记或备案,并且这种登记或备案信息可供社会公众查询,形成社会公众评判,从而进行道德和舆论上的制约。通过专业监督和社会监督,可以更好地防范人工智能算法设计偏离社会基本伦理规范。
对数据运用进行监管。数据的获得和利用方式是法律关注的问题。当用户流连于网络、享受人工智能设备带来的便利时,其个人信息安全可能正面临风险。例如,人们使用智能设备,往往要同意所谓的注册协议、服务协议,这些协议通常会要求用户“自愿”提供个人基本信息。企业在获得用户形式上的授权后,服务过程中涉及的个人数据就会按照约定通过网络传送给企业。比如,可以上传用户的位置、兴趣、需求、使用习惯等信息。获得这些数据的企业,可以据此形成消费者分析报告,针对用户的年龄、居住区域、消费习惯差异等,准确把握用户偏好,进行精准的市场投放。因此,数据运用可以给企业带来巨大利益。
由于互联网海量存储和快速传播的特点,获取、存储和利用个人信息的主体和环节众多,其中往往存在侵犯用户隐私安全和滥用数据的风险。面对这些风险,法律应当确立相应规范,对企业使用个人信息进行限制,使得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更为详实、充分。例如,允许智能设备出于便捷服务的需要收集个人信息,但不能要求用户作出概括性授权。企业应以正当的、法定的、特定的目的,在特定范围内收集个人信息,并用于特定用途,而不能随意超越用户对其个人信息收集、使用的授权范围。应禁止企业向用户收集与服务无关的信息。服务提供商违反个人信息保护义务的,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。总之,面对人工智能领域可能出现的风险,我们应认真研究思考并作出法律上的应对,为新技术发展设计好法治框架,让人工智能更好地造福人类。